研究相關新聞
中央社訊息服務 20181001 09:17:31
憂鬱症患者的福音;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蘇冠賓醫師帶領團隊和日本專家臨床研究分析,發現 Omega-3 脂肪酸(深海魚油)對於焦慮有低到中度的療效。這項研究成果於九月發表刊登國際知名期刊 JAMA Network Open,受到國際學者和媒體的高度關注,進一步証實營養的治療機制,將有助增進人類的身心健康。
蘇冠賓教授在中國醫藥大學主持的身心介面實驗室(Mind-Body Interface Laboratory,MBI-Lab)透過日本專家 Yutaka Matsuoka 合作的臨床研究分析結論,Omega-3 對於焦慮症有低到中度的效果。不過,蘇教授坦言除了強迫症(OC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以及憂慮症(MDD),對於特定診斷之焦慮改善的臨床試驗仍然不足,未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經驗和實驗。
蘇冠賓教授欣慰的表示,此項研究成果證實,營養醫學在憂鬱及焦慮症的病因及治療上有重要的關聯性,也有助於精神官能症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
期刊相關內容
(1) 尚未被收錄進 PubMed (2019/01/08 搜尋)
(2) JAMA Network Open 網站:Association of Use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ith Changes in Severity of Anxiety Symptoms [2018.09.14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3) 該研究是使用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進行,有19篇進入了最終的數據提取階段。研究目的在於探討: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治療後焦慮症狀 (anxiety symptoms) 嚴重程度的變化。總共有 1203 名參與者,分為兩組:(1) 給予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介入治療(平均年齡 43.7 歲;女性比例 55.0%;平均 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劑量 1605.7 mg/d)(2) 和 1037 名沒有給予 ω-3 多不飽和脂肪酸介入治療的參與者(平均年齡 40.6 歲;女性比例 55.0%)。研究顯示,ω-3 多不飽和脂肪酸介入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1) 和 (2) 比,臨床焦慮症狀之間存在關聯性(Hedges g, 0.374; 95% CI, 0.081-0.666; P = .01)。 亞組分析 (Subgroup analysis) 顯示,在具有特定臨床診斷的亞組中 (強迫症 OC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憂慮症 MDD),ω-3 介入治療和減少焦慮症狀的關聯,顯著大於沒有特定臨床條件的亞組。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劑量對於抗焦慮作用,僅在劑量較高(至少2000 mg/d)的亞組中有明顯優於對照組 (未介入組) ,而在劑量較低(<2000 mg / d)的亞組中則不然。此研究表明,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有助於減輕臨床焦慮的症狀,不過未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經驗和實驗來驗證結果。
作者和團隊的相關新聞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1001 09:17:31
憂鬱症已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蠶食鯨吞著人民的身心健康,估計在亞洲至少約有五千萬的憂鬱症患者;根據統計,台灣地區憂鬱症點盛行率約7.3%,精神壓力、心情浮躁、廣泛性焦慮、倦怠像是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
蘇冠賓教授是台灣推動營養醫學成為精神醫學主流的重要學者之一;鑑於當前以藥物為主的治療模式完全無法達成令人滿意的療效,近年來,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實驗室(MBI-Lab)對於憂鬱症病因及治療之研究不遺餘力,終於找到天然營養物質治療憂鬱症「有效且安全的新療法」,即利用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深海魚油)在治療特殊族群或合併生理疾病之憂鬱症患者,例如慢性C型肝炎、懷孕婦女、幼兒、心臟血管疾病病患、巴金森症患者,其研究結果大大提高對憂鬱症治療的安全性和選擇性。
蘇冠賓醫師是 omega-3 脂肪酸在憂鬱症治療上的先驅,2003 年首次發表研究論文後,迄今已經被引用 691 次(2018年9月止),該團隊 2007 年發表世界第一篇綜合分析研究証實 omega-3 脂肪酸的抗鬱療效,迄今已被引用 626 次;懷孕婦女憂鬱疾患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因此該團隊利用雙盲臨床試驗証實 omega-3 脂肪酸對於懷孕婦女重鬱症的療效,2008 年至今已被引用 282 次。此外,蘇醫師在 omega-3 脂肪酸對於失智症的治療(2008)和憂鬱症生理缺陷(2010)研究成果,也都被引用超過 300 次以上。
根據 h-index 的統計,蘇冠賓教授在 omega-3 PUFAs 的憂鬱症領域上之研究,世界排名並列第一名,而中國醫藥大學團隊排行全球機構第五。值得一題的,根據 2006 至 2010 間引用次數前1% 的文獻及共同被引用係數,蘇教授亦成為 11 位台灣頂尖科學家之一,榮獲「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彰顯其為全球醫學研究帶來之重大突破與影響力。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對於憂鬱症提出的創新治療及病因學上之獨到見解,使他成功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及 Biological Psychiatry 等知名期刊發表系列性憂鬱症治療之生物機轉的研究,讓台灣的精神醫學研究愛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他獲得國際及國內知名研究獎項包括:美國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研究聯盟年輕學者獎(2009)、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2010)、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2011)、美國精神醫學研究學會年輕研究學者獎(2012)、國際脂肪酸研究學會年輕學者獎(兩度獲獎2012及2010)、泛太平洋精神醫學會年輕學者獎(2012)、英國精神藥理學會精神藥理研究獎(2013)及「國際脂肪酸研究學會早期生涯成就獎」(2016)等。
除此之外,蘇冠賓教授還負責執行多項國際型及跨國合作研究計畫,包括 2008-2010 美國國家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研究聯盟計畫、2010-2012 國科會台灣與英國頂尖大學合作研究計畫、2013-2015 國科會與英國皇家學院交流合作計畫、2013 年與美國 John Kane 教授完成精神分裂病治療的跨國際性研究、2013-2016 日本國家神經精神中心及富山大學之孕婦憂鬱症預防的臨床試驗、及 2014-2016 國科會與波蘭國家研究發展中心交流合作計畫。2017 年 11 月還舉辦第七屆國際「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吸引世界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之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專家參加交流,提供精神醫學的臨床及研究人員不一樣的視界,更以多元的角度讓國內外專家共同學習討論,促進國際性合作交流。
對於憂鬱症患者的療養照顧,現任台灣營養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TSNPR)理事長蘇冠賓教授責無旁貸的說,醫學界除了持續結合分子生物學及基因遺傳學探究憂鬱症病因外,將爭取在醫院建構創新整合治療的精神健康特色中心,期望以優質醫療環境造福身心患者。
留言列表